首 页
发布时间: 2019-08-30 09:04
作者:admin
点击数:0
没有「苦」的人生?
西安生辰八字起名严峻大师:如此说来,是否说小乘佛法的「四谛」修习,落于刻意、不离我执?实际也非这样,因为问题不在于问题不在小乘与大乘之别,而在于对「四谛」的理解。上来提到,近代法师、学者流行将「四谛」概论化、哲学化,将整套「四谛」解释为人生现象的真理。然这样解读,佛教的世界观便只有被非教徒理解为「消极悲观」一途,一切人事都被盖上灰蒙蒙的一层滤镜,结论就是「人生是苦」。然则,「苦」是否于人生毫无意义,而需极力逃避?西安风水师,西安风水大师,西安易经大师,西安专业看风水,西安看新房风水,西安买房看风水,西安首席风水大师,西安哪里有风水师,西安新房看风水,西安风水大师哪个好,西安看住宅风水完全没有「苦」的人生,是否就是生命的目的?
黄檗禅师名句:「不经一番寒彻骨,怎得梅花扑鼻香?」对于闻「苦」色变的佛教徒而言,应如醍醐灌顶般的深刻开示。妄想因为学佛便得庇佑,事事顺境,「离苦得乐」,只能说是「自我膨胀」的迷信心态,而且畏苦而贪图逸乐之情,委实窝囊不已。如黄檗禅师所言,生命中所遇的一切难关、失望、障碍、夺爱,都可以视为最佳导师,锻炼出坚忍勇毅的性情,引领出更深刻的人生领会。若佛教思想为行人提供的,只是「遇难潜逃」的素质,又岂会是导往现证无我、如如法性的智慧宗教?
实际而言, 巴利文的dukkha、梵文的duhkha,一般都翻译成「苦」或「suffering」,但其意义,却是指身心受逼迫的状态。那是一种内心与外境交涉时,因各种取态、欲求、执着、价值观等而生起的心理景况。佛家观修,即是通过缘起等观察细考,让行者如实认知自我造成之「苦」的虚妄,由是以佛陀教导之「正见」为基础,辅以「正思维」、「正语」、「正业」、「正命」等生活取态和价值判断,以及「正精进」、「正念」、「正定」的禅定修证,根本纠正行者的心理、去掉欺妄的我执,如实而见境相种种,由是令因歪曲心境引生的「苦」得以寂熄。
「四谛」不止是理论
汉传《杂阿含379 经》(相当南传巴利佛典《相应部.谛相应》第11 经)云:
汝等苾刍,此苦圣谛于所闻法如理作意,能生眼智明觉。
汝等苾刍,此苦集苦灭顺苦灭道圣谛之法,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觉。
汝等苾刍,此苦圣谛是所了法,如是应知,于所闻法,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觉。
汝等苾刍,此苦集圣谛是所了法,如是应断,于所闻法如理作意,能生眼智明觉。
汝等苾刍,此苦灭圣谛是所了法,如是应证,于所闻法如理作意,能生眼智明觉。
汝等苾刍,此顺苦灭道圣谛是所了法,如是应修,于所闻法如理作意,能生眼智明觉。
学者Eviatar Shulman 指出, 此段经文最容易被人忽略的,是「此」(相当巴利文中的idam)一字,经文中的「此」,乃指现前境相,不是概论一切事物。也就是说,细读经文,不难发现这是佛陀领导弟子禅修的纪录。佛陀指导他们如何对心所持境相「如理作意」,如实知苦为苦,由是而生「眼智明觉」;复此,对心所持境相何以生苦、灭苦之境、灭苦之道等,悉如实了知,应知、应断、应证、应修。也就是说,佛家的「四谛」,从来不止是理论,而是配合禅修的导引法门。对「四谛」作相类的观察和结论,还可见于K. R. Norman 和Peter Harvey 的着作。
如此理解「四谛」,重点只在依靠禅修,矫正已歪曲的心理状态,寂灭虚妄分别而生之「苦」,并非以消极厌世的心态来处世。